解析宏观形势变化

一、情况概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今日上午 9 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根据大会日程,十八大于11月8日上午开幕,11月14日上午闭幕。本次大会有五项议程。分别是听取和审查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审查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十八届中央委员会;选举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出席。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二、报告摘要
  胡锦涛在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报告涉及十二方面内容,摘要如下: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胡锦涛说,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五年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
  在总结十年工作时,胡锦涛指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胡锦涛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三)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 0 一 0 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锦涛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胡锦涛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胡锦涛说,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胡锦涛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胡锦涛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胡锦涛强调,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 0 二 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
取得重大进展。
  (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 推进祖国统一
  胡锦涛说,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胡锦涛指出,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他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
  (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胡锦涛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胡锦涛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报告解读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十八大报告有四个层面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报告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十年成就经验的科学总结
  十八大报告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总结过去五年和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从中汲取胜利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思想启示和精神力量。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认真总结历史对于成功开创未来更为关键。十年发展,成就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十年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最重要靠的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有力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二)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这就迫切要求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不停滞,理论创新不止步,以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党的十五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是这次大会的重大历史性贡献。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这就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自觉行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回首近代以来民族历史、瞻望实现民族复兴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共同意志,是十八大的鲜明主题。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面回顾了党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动员。高度自信来自于历史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高度自信来自于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之中,扎根于发展创新的实践之中。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从现在起的几十年时间里,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未来五年要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十八大报告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懈奋斗,戮力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 中央党校:十八大报告三大亮点
  第一,报告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报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新概念,这个概念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建立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为实现这个纲领,无数先烈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个伟大旗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提出和全面阐述这个新概念,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又是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今后的探索指明方向。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十八大的报告的综合创新还体现在提出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体现了新的内容和思路。胡锦涛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布局已由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经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到这次代表大会报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在报告中,人们还会发现,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总部局时,不但把重点放在发展和民生方面,而且还强调建设、改革、发展有机统一。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治国理政能力的加强。
  第三,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十八大的报告的综合创新还体现在按照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格局。 胡锦涛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段话明确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不仅指出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依据;不仅强调了今后党的建设的主线,还强调了党的建设的新部署,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不仅指明今后党的建设要增强“四自能力”,还要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十八大的报告,是一个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局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成果。报告生动地表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水平的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的增强。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体制改革方式不能突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段讲话,极具强针对性,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对于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召开前,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言论引起了社会舆论的热议,这一方面表现出公众对执政党的殷切期待,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公众对如何解决当今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所做的深入思考。在各种设想和分析中,有一种声音颇为响亮,也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把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看作是改革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把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归结为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上,进而提出要为政治体制改革设计路线图,制作时间表,期待着在一夜之间发生其所意愿的变化,但这样的认识是值得商榷的。出现上述认识的原因,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看得过于简单化理想化了,没有看到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危害社会发展进程的祸端;二是过于看重理论上的论证合理,似乎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就可以加以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却不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就政治体制来说鲜有通过理性设计而后获得成功的案例;三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改革以来,党和国家实际上始终在“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四是一部分人认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认为当今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不具有优越性。他们不懂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优越性,我们在“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五是对于当今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断发生的问题显示出了一种焦虑,希望通过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迅速加以解决。中国为什么不能采取突进的方式,通过一揽子计划来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呢?
  第一,突进的方式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政治体制的突进或突变一般来说采取的是革命的方式,通过剧烈的社会动荡来达到变革的目的。实践证明,政治体制的组成结构具有稳定性特征,需要采取的不是拆掉结构的做法,因为任何一个重要结构构成部分的垮塌都会对整体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社会需要从内部不断积蓄变化,成长起足以支撑整体的坚实基础。如果指望通过 “毕其功于一役”来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那就大错特错了,必须切实汲取苏联的教训。
  第二,渐进变革是和平环境下社会进步的主要路径。
  考察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通过渐进的方式,在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成功实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政治变革,其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最小,伴随社会变革而来必须付出的代价最少,因而是一种稳妥有效的变革方式。所以,我们“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上。
  政治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牵涉到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是在自身范围内就可以加以解决的问题。既有各种难以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转嫁”到政治领域来的情况,也有政治本身的问题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情况。因此任何单靠政治体制改革来一举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都是不切实际的。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要把政治体制改革置于改革发展的全局当中来思考,通过有序的政治实践,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在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互动交汇中实现我国政治体制的最优化变革。
  ■ 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报告提出诸多新概念新表述政改措施富有新意
  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取得世界公认的发展成就的同时,一系列风险挑战也愈发严峻。因此国内外对于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充满了诸多的期望和猜想。2012 年 11 月 8 日上午,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开幕式上做的政治报告,尽管只是要点式的,但是坚持了传统,也提出了诸多新概念、新表述、新提法,对于这些期望和猜想,给予了有力的回应,向全国和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领导人口最多的执政党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清晰构想、迎接挑战的坚定决心以及完成使命的扎实举措。唱响变革创新的主旋律。国内外之所以关注十八大,是因为关心乃至忧虑中国的未来。十八大报告通篇以改革者、发展者的声音唱响了变革创新的主旋律。报告的十二个部分,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变革创新作为主线将其联系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过去10年,过去5年以及未来8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人民从事的各项事业,取得的各种成就,以及进行的各类探索创新。而在推动改革发展事业上,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是天然的主体。“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要求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时间表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和目标。这是理解中国是否有改革时间表、路线图的基础。过去 10 年的改革发展,执政党进一步明确了这个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因此,在十八大报告对于这个发展目标给予了更为全面的阐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 0 一 0 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改革发展,“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尽管中国不断发展,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个自觉”,即: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树立自信心与坚定理想。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走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在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如何看待取得的成就,成为执政党说服自己以及社会的重要课题。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因此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作为执政党,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构建新理念。观念认识的多元化是执政党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在多元的社会中构建新的共识,搭建观念沟通的平台就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理念,来整合、引领各种不同的观念。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多个新的理念。比如在谈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时,提出要树立“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谈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谈到社会建设的时候,要树立“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理念。在谈到国际关系的时候,提出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等等。丰富国家发展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已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宪法的国家发展目标。在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又看到了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提出的多个新目标。比如在谈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谈到文化建设的时候,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谈到经济建设的时候,提出了“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新的发展目标,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于国家发展的新期待,更体现了执政党的胸怀理想、与时俱进。制度建设导向的政治改革。政治改革一直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十八大报告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写入了小标题。在论述的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构件来加以展开,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制度改革和建设措施。报告中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富有新意的的改革措施或提法有: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等。高扬团结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国外敌对力量尚存、国内社会关系复杂、党内腐败问题严峻、改革发展任务愈发艰巨的条件,强调团结更为必要。因此,十八大报告结尾部分从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的高度,呼吁“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

 
Copyright ©2006-2013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2024新澳门全年免费原料网 廊公备-冀ICP备